【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王逸】1月24日,中共中心政治局委員、交際部長王毅應約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通電話。在通話中,王毅標明:“兩國首腦為中美關系指出了方向、確立了基調。兩邊團隊要執行好兩國首腦的重要一致,本著相互尊重、平和共處、協作共贏的準則,堅持交流、管控不合、拓寬協作,推進中美關系安穩、健康、可持續展開,找到新時期中美兩國正確共處之道。”這次通話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后,中美兩國交際最高負責人的初次觸摸,當即引發世界輿論廣泛重視。世界媒體注意到,特朗普這次重返白宮前后,無論是他在與我國領導人通話時著重“美中協作能夠處理世界上許多問題”,仍是在承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標明“甘愿不對我國加征關稅”,都讓人感到他對華表態與其前一任期及其上一任拜登政府呈現了奇妙改變。多名研討中美關系的我國學者25日承受《環球時報》采訪時標明,相對而言,特朗普近來對華的表態較為務實、理性,言語相對友愛。不過,這些專家一起提示,美國對華“競爭對手”的定位和戰略敘事短期內很難改變,一些對華鷹派的對華成見和好斗知道仍根深柢固。多家世界媒體注意到,王毅在通話中對魯比奧說了這樣一句話:“期望你好自為之,為中美兩國人民的未來,為世界的平和與安穩發揮建設性效果。”
“咱們無意逾越或替代誰,但有必要保衛本身的合理展開權力”
據路透社報導,我國外長王毅24日應約與特朗普政府國務卿魯比奧初次通話,兩人評論了中美關系,特別是臺灣問題。報導稱,魯比奧是美國聞名的對華鷹派。日前他在參議院承認其錄用的聽證會大將我國列為“美國的最大要挾”,并宣稱“未來20到30年內我國將替代美國成為世界主導力量”。王毅24日在通話中標明:“咱們無意逾越或替代誰,但有必要保衛本身的合理展開權力。”
《華爾街日報》稱,魯比奧是對華強硬派,他是2020年特朗普榜首個總統任期的最終一年被我國兩次制裁的少量幾位美國官員之一。此次通話標明,北京方面樂意與特朗普新政府展開協作。文章還標明,特朗普近來表現出樂意與北京方面商洽,而非當即發起買賣戰的志愿。特朗普方面此前還經過知情人士泄漏,他有愛好在就任100天內拜訪我國。
交際學院教授李海東25日承受《環球時報》采訪時標明,跟著特朗普政府的上臺,中美兩邊需要就兩國關系的未來走向進行深化交流。我國外長應約與美國國務卿通話,并且是在美國新政府上臺不到五天的時分,顯現出美方的火急。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王毅論述了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準則態度,要求美方必須慎重處理。王毅著重,臺灣自古以來便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咱們絕不允許把臺灣從我國割裂出去。“美國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就奉行一個我國方針作出了嚴肅許諾,不能言而無信。”
臺灣“中心廣播電臺”25日稱,王毅在通話中有關臺灣問題的表態,顯現出臺灣問題是我國大陸的中心關心。報導稱,比較特其他是,王毅最終標明,大國要有大國的姿態,應當承當應盡世界職責,應當保護世界平和,應當協助各國完成共同展開。他對魯比奧說:“期望你好自為之,為中美兩國人民的未來,為世界的平和與安穩發揮建設性效果。”
很多世界媒體都注意到王毅的這句話。有意思的是,關于“好自為之”這一帶有顯著正告顏色的詞語呈現在如此高檔其他交際對話中,中外相關組織和媒體為譯好這個詞頗費了一番心思。英國路透社將其譯為conduct yourself well(直譯為管好自己的行為),表現了正告和訓誡滋味,美國福克斯新聞網也這樣翻譯。美國《新聞周刊》則將其譯為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直譯為照顧好自己),好像搞錯了包含的口氣。我國交際部在譯文中承受前句“大國要有大國的姿態……”順勢譯為act accordingly(直譯為采納相應行為或實在行為)。新華社則譯為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直譯為作出正確決議)。央視大眾號在交際媒體上介紹了8種“好自為之”的英文譯法,并稱“期望魯比奧能真實聽懂什么叫好自為之”。
李海東說,美國國務院在中美外長通話后宣布的新聞稿依然宣稱“對我國針對臺灣和在南海采納的‘鉗制行為’標明嚴峻關心”。能夠看出,美國一些鷹派對華知道仍存在自以為是和高傲心情。李海東以為,王毅的話標明,關于美方在觸及中方嚴峻關心和中心利益問題上的行為,中方清晰劃定了“紅線”。特別是“好自為之”的表態,著重了中方關于保護本身中心利益的堅決態度。
“兩國的共同利益和協作空間是巨大的”
世界媒體注意到,特朗普近來對我國的表態與其前一任期及其上一任拜登政府比較有所改變。路透社稱,在當地時間23日晚福克斯新聞網播出的訪談中,特朗普標明“甘愿不對我國加征關稅”,但他又稱“這(關稅)是對我國的一種巨大力量”。在被問及是否或許與我國領導人就臺灣和買賣問題到達協議時,特朗普答復:“我能夠做到。”同一天,特朗普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上宣布視頻說話時標明,他等待“與我國共處和諧”。關于中美買賣爭端,他稱“期望(同中方)到達公正的買賣協議”。
對特朗普的這些表態,我國交際部發言人毛寧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標明,中美經貿協作是互利共贏的,我國從不刻意追求買賣順差。盡管中美之間有不合和沖突,但兩國的共同利益和協作空間是巨大的,兩邊能夠就此加強對話與洽談。
“美國的關稅要挾究竟對我國產生了什么影響?”“德國之聲”24日稱,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復雜性觀察站(OEC)的數據顯現,2024年11月,我國對美國的出口額為473億美元,同比增加了8%。而我國同期從美國的進口則下降了11.2%,2024年11月僅為124億美元。也便是說,在美方的關稅要挾下,美國對我國的買賣逆差擴展了。報導還稱,此外,我國的全體出口和全球買賣順差也大幅增加。2024年全年出口總額到達3.58萬億美元,同比增加5.9%。我國的買賣順差比前一年增加了21%。
《歐洲時報》剖析以為,在買賣方針上,特朗普近來宣稱要對一切進口產品全面加征關稅,特別對首要買賣同伴施以重稅。但特朗普的榜首方針不是我國,而是盟友加拿大和墨西哥。報導稱,特朗普的行為,凸顯出他的商人性情:只要是“軟柿子”,不論你是不是盟友,直接揮下“關稅大刀”。至于為什么榜首刀沒有砍向我國,文章稱,因為“我國比較硬,(榜首任期時)把刀砍卷了刃兒,這可不是特朗普樂意看到的”。
“我國已做好兩手預備”
美國Axios網站24日稱,自特朗普上一年11月贏得大選后,好像淡化了對華要挾。特朗普在就任講演中僅說到一次我國,后來盡管他宣稱正考慮對我國產品加征10%的關稅,但這遠低于他在競選期間要挾的60%的關稅。就任典禮前幾天,特朗普與我國領導人通了電話。報導引述美國學者的話稱,特朗普前期的行為標明晰他“對華采納更務實的方針”。不過,報導以為,很少有專家以為特朗普就任榜首周就徹底拋棄了之前的方針,特別是關稅方案。此外,特朗普內閣中充滿著對華鷹派人士。
北京外國語大學世界關系學院世界問題專家卓華25日承受《環球時報》采訪時標明,美國的交際方針具有現任政府的風格特色,但相同有內涵延續性。美國對華“競爭對手”的定位和戰略敘事短期內很難改變。
卓華以為,特朗普政府在對華關系方面,或許呈現一些改變。特朗普自己著重實力,慣于“買賣”。此外,因為美國社會內部撕裂嚴峻,其對華方針會遭到內政交際資源的約束。
《紐約時報》24日稱,更令美國憂慮的是,我國政府現在有了更多反擊的東西。我國已在近幾個月里對拜登政府的對華制裁表現出樂意采納新的報復辦法,包含約束美國獲取重要的礦產品、制裁美國無人機制造商等。報導引述美國學者的話稱,“我國對特朗普政府已做好兩手預備:奮斗或商洽”。報導引述復旦大學世界問題研討院院長吳心伯的話稱,特朗普“開端嘗試用非對立的方法處理對華關系,但他肯定會進行更多的討價還價,所以中方也要做好心理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