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勃然大怒,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初,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
癸卯兔年新春賀歲大片中,《滿江紅》這部以抗金民族英豪岳飛為主角的電影,引發了觀眾的熱議和對岳飛其人其事的團體回憶。幾百年來,岳飛的姓名和業績眾所周知,眾所周知,岳飛的浩然正氣,更成為中華民族不行短少的精力財富。
事實上,文武雙全的岳飛,也是一個心里世界極其豐富的英豪。精忠報國、壯懷激烈的忠武與奉身儉薄、不殖財物的廉潔,豪情壯志與柔情熱腸,構成了他明顯的立體形象。
1.
岳飛的書法造就很高,縱觀其傳世書跡,從《書謝朓詩》《前后班師表》《吊古戰場文》等能夠看出,他的著作以行草為主,大勢如電掣雷奔,揮灑自如,細部則鐵畫銀勾,波瀾起伏。字體筆畫隨態運奇,縱橫揮灑,如快馬入陣,令人幻想他馳騁疆場的英氣豪情。特別被人推重的是杭州岳飛廟的匾額。“還我河山”四字筆力遒勁,墨勢雄壯,洋溢著一代英豪收復失地的無限氣魄。
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盦漫筆》,記敘了岳飛的一方端硯——岳忠武硯的撒播。從中不難感觸岳飛不竭的精力力量。
這方端硯,是道光元年(1821)東陽縣令陳海樓在北京偶爾得到的。硯身呈紫色,體方而長,硯臺反面鐫有“持據守白,不磷不緇”八字行書銘文,他稱之為岳忠武硯。硯銘取自孔子《論語》“不曰堅乎,磨而不磷(磷取損害義),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句,岳飛以此自勉。八字硯銘,假如用簡練的話作解說,便是堅固的東西,怎樣磨也磨不薄;皎白的東西,怎樣染也染不黑。梁紹壬文中說到的“枋得”,是與文天祥一同在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考中進士的謝枋得。開端是他得到了端硯,不久在信州(今江西上饒)知州任上,寄贈予老友文天祥。
經查閱有關材料發現,文天祥大約是在咸淳九年(1273)得到岳忠武硯的。其時他任湖南提典刑獄,看見端硯非常喜歡,特意刻上銘文:“硯雖非鐵苦難穿,心雖非石如鐵堅,守之勿失道自全。”岳飛和文天祥情投意合,他們正是以這樣的硯銘,作為立身處世的原則。不久,文天祥奉調江西贛州知州,出兵勤王,很可能在戰事繽紛中丟掉了端硯。元、明、清三代,岳忠武硯在不同的人手里撒播保藏,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上世紀70時代中期,臺灣商務印書館出書的《岳飛史事研討》(王云五主編,李安著)一書,披露了這方端硯在臺灣出面的情況。作者與持有者江都朱先生及金石名家莊蝶庵一同,仔細欣賞了這件瑰寶,并作具體記敘。端州石硯,色紫,長方形,長24.4厘米,寬15.2厘米,高5.6厘米。硯體津潤細沉,有硯眼五塊呈青白色。硯底有年久風化所生硯銹凹點甚多。硯背為斜曲型,刻“持據守白,不磷不緇”八字,及謝枋得題“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跡,與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字樣。
硯石前后左右皆有題識刻字,按時代順序排列如下:元至正十九年(1359),有鮑恂者曾觀此硯,刻字于己亥三月朔日。明于謙刻字:“持據守白人臣職,不磷不緇人臣德,謙愿人臣師其式。于謙題。”王守仁刻字:“弘治甲子十二月二十五日余姚王守仁觀。”陳繼儒刻字:“思翁藏研,此屬榜首。”到了清代,則刻有“商丘宋氏保藏”小方印及“康熙壬午二月四日朱彝尊觀于西陂主人齋”銘文。朱彝尊為明末清初聞名學者、藏書家、金石家。西陂是宋犖的別號,西陂主人齋即宋犖書齋——宋犖是清代詩人、畫家、政治家。
后來,硯邊又刻有“雍正八年夏六月十有九良常王澍拜觀”字樣。王澍,康熙年間進士,書法獨步一時。后又刻“宋岳忠武研,光緒壬寅八月得于江寧。貴池劉氏瑰寶。”貴池劉氏,清末聞名保藏家,藏有古代名琴大忽雷、小忽雷,藏室名雙忽雷閣。劉氏特意為此硯精制了紫檀木外盒,盒面刻“杭州后學汪洛年據風雨樓本敬摹宋岳忠武公小像”,盒底刻“鄰蘇白叟”楊守敬所題“岳鄂王硯”和江陰繆荃孫銘文“大忠遺研,大忠遞臧,勿磨圭角,永寶琳瑯”。從刻字中能夠看出,張謇、鄭孝胥等名人也從前鑒賞過這件寶貴的岳忠武硯。
進入民國后,岳忠武硯輾轉由博山李氏保藏,1949年從大陸攜入臺灣。1974年10月,歸江都朱先生保藏。
一方岳忠武硯,從北宋開端,在八百余年年月中撒播有序,銘記有證,充沛閃現歷代保藏者對岳飛精力的尊敬與傳承。
2.
岳飛曾寫有一闕《小重山》。這首詞或許不如《滿江紅·勃然大怒》那么眾所周知、人所共知,卻更能讓人接觸他非常豐富的情感世界:昨晚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單獨繞階行。人悄然,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思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寒蛩的低鳴,模糊的月色。夢回三更,繞階獨行。走出元帥帳的將軍,難以入睡,只能借詩詞傾訴心里的無限苦悶——他對立退讓屈服,信任抗金必定成功。宋高宗和秦檜卻力主與金國商洽議和,下達了他無法抵擋的指令。沉郁低徊,彎曲含蓄,情形交錯。“欲將心思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末句悄然泄漏他隱秘的一面。瑤琴安在?知音有誰?古往今來的人們無以知曉。卻本來,岳飛不只是壯懷激烈,也柔腸寸斷。
作為抗金英豪的岳飛,是民族精力的標志。“精忠報國”四個字,與其說是母親姚太夫人在民族危亡之際,勵子從戎,在他背上留下的深入印記,還不如說是中華民族帶淚泣血的呼叫。
成功的男人背面,一定有一個巨大的女性。這句話用在岳飛身上,也是非常適宜的。除了母親,夫人李娃于他不只是情感歸宿,也是精力支柱。據岳氏后人《金佗祠事錄》記載:“夫人名娃,字孝娥,年十八歸於王,時政和八年戊戌也。敬事尊嫜,懋著閫德。越己亥,長子云生。及王秉節鉞,夫人日夕佐王籌軍事。王出軍,夫人必至諸將軍家存問其妻子,以故能得將士歡,咸愿為王盡死。王嘗赴行在,部下軍有謀叛者,夫人廉得之,不以言。一日會諸將於門,立命捕斬叛者,一軍肅然……”她不只盡心安慰岳家軍將士家眷,在岳飛出軍時,還不慌不忙地平定部下暴亂,令人肅然起敬。“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自有李娃的一份勞績。
或許正是這樣,岳飛十六歲那年娶李娃為妻后,生下五子二女,夫妻倆一直心意篤實,家無姬妾,也不置歌兒舞女。坊間有“岳飛有妻劉氏后改適”的說法,乃至演繹成影視劇,但不行信。《金佗粹編》《金佗續編》及各地《岳氏宗譜》,都沒有劉氏的記載。岳珂《武穆行實編年》有如是記載:“武穆遇諸子尤嚴,平居不得近酒,為學之暇,使操畚鍤,治農圃。曰:稼穡艱難,不行不知也。”“武穆奉身儉薄,居家惟御布素,服食器用取足罷了,不求華巧。”“武穆樂施疏財,不殖財物,不計惹事有無,所得錫賫,率以激犒將士。兵食不濟,則資糧於私廩,九江有宅一區,聚宗族之北來者。有田數頃,盡以贍守冢者。”從中不難看出,岳飛教育子女非常嚴厲,自己日子儉樸,卻樂施疏財,愛兵如子。這樣的情懷,明顯與賢內助不無相關。
3.
在其時,與岳飛同朝的其他將領在杭州都有奢華府第,簡直個個妻妾成群。蜀帥吳玠的一個屬官,到鄂州與岳飛協商軍事,岳飛設宴招待,一直未見女子陪酒。回蜀后,他與吳玠談及此事,吳玠花錢二千貫買下一士家姑娘連同陪嫁的珠寶玉器,一同贈予岳飛。誰知岳飛婉言謝絕,把姑娘連同陪嫁品全退了回去,他說:“現在國恥未雪,豈是大將安泰時耶?”吳玠聽罷,對岳飛益發尊敬。還有一次,岳飛班師在外,部僚劉康年私自“書填印紙”向朝廷奏章,懇求封岳母為國夫人,并為岳飛的兒子岳雷懇求文資。岳飛聞知概況后,當即命令把劉康年綁縛起來,責打五百馬鞭。又兩次向朝廷寫了請罪奏章,懇求撤銷上述封賞。
建炎四年七月,岳飛上奏朝廷的公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若蒙朝廷允飛今來所乞,乞將飛母妻為質,免充通泰州鎮撫使,止除一淮南東路重難任使,令飛召集戎馬,掩殺金賊,收復本路州郡,伺便迤邐,使山東河北河東京畿等路,次序而復,庶使飛平生之志,得以少快,且以盡臣子報君之節……”為了抗金大業,他懇求皇帝改動錄用,讓他沖殺在最前哨,去收復失地。寧肯將母親、妻子作為人質,以表誓死決計。
在國難與家事的選擇中,岳飛的一腔柔腸,在抵御外侮的激戰中,在嚴寒的鎧甲下,被“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諱飾了。
(來歷 正義網)
南宋·劉松年《中興四將圖》,現藏于我國國家博物館。圖中左起第二是岳飛,第四是張俊,第五是韓世忠,第七是劉光世,四人合稱“中興四將”。癸卯兔年新春賀歲大片中,《滿江紅》這部以抗金民族英豪岳飛為主角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