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問海三號”工程運維船項目開工典禮在嶗山實驗室舉辦。作為國內首艘服務保證大科學方案的工程運維船只,“問海三號”是一艘無人智能配備作業母船,首要服務于各類海上科研使命,著力提高海洋觀勘探配備布放收回、觀勘探系統運維、海洋配備實驗與驗證等歸納服務才能。
海洋配備是認知、開發、使用和維護海洋的“重器”,也是支撐海洋科學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和安全保證等海洋作業的“脊柱”。在青島的海洋工業地圖上,以“大國重器”為代表的海洋配備工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年來,青島制作了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出產儲油渠道“深海一號”,完成了3項世界級立異、運用了13項國內首創技能,助力我國深水雜亂油氣資源開發才能躋身世界先進隊伍;制作了亞洲首艘圓筒型FPSO“海葵一號”,標志著我國深水油氣配備自主規劃制作要害技能獲得重大打破;制作的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渠道“海油觀瀾號”在單位兆瓦出資、用鋼量、單臺浮式風機容量等多項目標上到達了世界先進水平,發明了全球漂浮式風電離岸間隔和水深間隔的新紀錄……跟著一個個“大國重器”從青島駛出,海洋配備工業作為青島優勢工業集群的展開“成績單”愈發亮眼,特征也愈加杰出。
海洋配備不是簡略的制作和拼裝,而是科研“膏壤”上結出的碩果。經過擴大海洋科研在全國的引領性優勢,青島繼續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立異主體各展所長,以技能更新推進海洋配備引領展開。在技能支撐下,青島的海洋配備工業逐漸邁向“高精尖”。
例如,我國石油大學(華東)2024年投入使用了一套六自由度運動渠道,長寬各6米、高4.5米的“大家伙”承載力達25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低噪聲、高動態規劃的電動振蕩實驗臺。該渠道能夠模仿風波轟動等各類雜亂海洋環境,查驗浮式設備的作業狀況、作業功能,加速海洋工程配備的規劃開發。2024年6月交給的天然資源部北海局“極地”號破冰查詢船,在當年年末便完成了首航實驗使命。其間展開了破冰實驗,標明其各項功能參數均到達或優于規劃目標,為船只制作項目檢驗積累了要害數據,展示了我國自主規劃制作的破冰船的破冰和查詢才能,為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增添了新生力量。
向新、向綠,是海洋配備工業展開的要害詞。在這個展開大潮中,青島迎頭趕上,正借力技能“綠色化”,推進海洋配備工業“高端化”。
在“海上”,新燃料動力系統在遠洋船只中廣泛使用,為海洋配備工業刻畫了更多可能性。相同規劃的一艘船只訂單,裝置傳統發動機的訂單價為7000萬美元左右,裝置LNG、氨等新燃料動力系統后,訂單價便能提高至約9000萬美元。在相關范疇,更多高技能、高附加值的船只正滿載“綠色新動力”,從青島加速駛向全球。2024年,我國船只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中船發動機有限公司、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青島企業與比利時船東CMB等簽約,全球首條21萬噸氨雙燃料散貨船估計2026年在青島交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