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農機設備在農田進行噴施葉面肥作業。
在德令哈農場場部對有機肥進行抽樣檢測。青海省柴達木農墾集團有限公司供圖本報記者 蘇 烽
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栽培作物……在20世紀50年代,一支滿懷建造夸姣家鄉熱心的農墾部隊走進柴達木盆地,他們以無畏勇氣和堅韌意志在荒漠戈壁中拓荒出生機盎然的農田和草場。
時至今日,在廣袤無垠的柴達木,仍然有一支承載著老一輩農墾人榮光與愿望的部隊——青海省柴達木農墾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柴達木農墾集團),自2017年同意樹立成為海西州屬國有企業,便肩負起海西州農牧業開展現代化的重擔,為海西村莊復興、公民福祉和區域高質量開展不斷注入農墾新生機。
賡續農墾榮光
銳意進取新征途
“老一輩柴達木‘農墾人’面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從未畏縮,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和才智,在這片土地創造出一個個的奇觀。”12月25日,走進坐落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青海省柴達木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剛言語中飽含著對前輩的敬仰與慨嘆。
談及這家公司的前史,柴達木“農墾人”是一直繞不曩昔的一環。張剛介紹,在公司的455名職工中,絕大多數都是承繼了父輩衣缽的“墾二代”,而集團公司所屬的農墾企業,其前身可追溯到原青海省勞改系統和西藏運送總隊,至今已有70余年的開展史。
70年沐風櫛雨,海西農墾作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凝聚著很多農墾人的汗水與汗水。在企業的宣傳欄上,“傳承赤色基因,與時俱進,開辟立異”的標語彰明顯公司將傳承和發揚農墾精力作為驅動企業開展的洶涌動能。
為呼應國家召喚推動區域農墾作業開展,青海省柴達木農墾集團有限公司于2017年應運而生,一場農墾變革也拉開序幕。
從墾區集團化、農(牧)場企業化的中心變革實踐,相繼完結畜草場公司化改造、全資子公司的樹立、農場混合所有制變革,到完善底層黨組織建造,集團黨委下的1個黨總支和10個黨支部凝心聚力戰勝重重困難,處理民營轉國有公司過程中的前史遺留問題……
兢兢業業,柴達木農墾集團一步一個腳印,把農墾變革作為企業筑基強筋的“強心劑”。
“變革中,咱們針對以往農場‘微小散’和工業開展形式趨于同化等問題進行結構優化,先后完結3家全資子公司和5家農場的混合所有制變革,整合優勢資源集中發力,集團開展戰略和方針逐漸清晰,工業開展結構愈加完善。”張剛說。
自2018年以來,柴達木農墾集團繼續推動農墾變革向縱深推動。一起,結合農(牧)場的特征,探究出柴達木區域農墾作業邁向高質量開展的芳香途徑,成為海西州現代化農畜工業開展龍頭企業。
安定農牧柱石
引航高質量開展
到2020年,柴達木農墾集團根本完結墾區集團化、農草場公司化變革和“兩個三年”變革使命,這也標志著集團邁向新的開展階段。
面臨新時期農墾變革開展的整體布置與根本原則,柴達木農墾集團嚴密貼合各農(牧)場的實際情況,聚集農墾的“四個定位”,不斷深化農牧業供應側結構性變革,為農墾作業的穩健久遠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此,堅持以商場為導向,完善土地運營和現代管理制度,守住犁地和生態維護紅線,培養強大農牧業出產、農牧產品加工、農牧產品品牌運營、農牧產品商場出售4個運營系統等全面開展的戰略藍圖業已繪就。
——以商場為導向,重點建造青稞、小麥、油菜等糧油作物,嚴守犁地和糧食安全紅線,活躍推動農藥化肥“雙減”和規范農田改造和機械化出產作業。
——安身特征工業,構建綠色青稞、春小麥、藜麥;“茶卡羊”、藏羊、肉牛飼養;柴達木雙峰駝繁育、綠色有機枸杞栽培、高原特征設備果蔬栽培等6個優勢工業,杰出工業特征,聚力開展。
——培養強大農牧工業運營系統,樹立農畜種質資源維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規范化出產、農畜產品加工、青藏駝隊赤色文明和農墾文明旅行等工業系統,活躍融入青海省生態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造,實現從“量”到“質”的騰躍。
謀定而動,歷經多年的開展和運營,柴達木農墾集團總資產已達4.86億元,工業遍及至德令哈市、都蘭縣以及烏蘭縣三地,其工業地圖不只限于傳統農業,更延伸至現代農業、農牧產品加工、赤色旅行等多個范疇,形成了多元化、可繼續的開展格式。
立異開展形式
打造開展新引擎
走進柴達木農墾集團的農牧品牌運營有限公司,品牌運營負責人王強正帶著6個人的團隊在淘寶渠道開設的線上門店出售自家的農特優產品。
“咱們的淘寶旗艦店現已運營了3個月,加上線下旗艦店的出售收入,營業額現已突破了300萬元。”王強介紹:“咱們經過立異營銷形式,出售的產品不只在省內商場站穩腳跟,還成功走向了全國。”
農牧品牌運營有限公司是柴達木農墾集團拓荒品牌營銷立異的中心部分,依托“柴達木區域共用品牌”,企業先后完結了“柴達木農墾、柴墾、莫河駝場茶卡羊、與你杞遇”等7個品牌共37個品類產品商標的注冊。
與時俱進,立異開展形式。近年來,柴達木農墾集團經過改變開展觀念,培養新興工業和新增長點,補齊工業鏈短板,延伸工業鏈、提高價值鏈、優化供應鏈,全力推動全工業鏈開展。
冬日的德令哈,一片安靜吉祥。“每年過了11月份根本就到農閑的時分,不過,咱們也趁著這段時刻多學習學習技能,好在來年更好地投入到作業。”阮斌斌是青海柴墾德令哈農場有限責任公司的出產運營部副部長,也是一名無人植保機飛手。
跟從阮斌斌,咱們在倉庫見到了兩臺型號為T60、T30的大疆無人植保機,每臺無人植保機能夠搭載25公斤的物料,能夠在農作物植保時節為場內和周邊區域供給無人機植保服務。
“像曩昔的機械化植保受限于地勢要素,功率和覆蓋面要比無人機植保小不少。咱們經過引入無人機植保技能,建立無人機植保服務隊,不只推動了農場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并且將來還能夠開辟無人機植保商場,延伸工業鏈。”阮斌斌說。
“是啊,本年植保的時分,他們的3架無人植保機一天時刻就完結了130多公頃的植保作業,這在曾經都是不敢想的。在農場干了將近30多年,這幾年的改變是一年比一年快!”身旁四大隊的司理鄭光芒感嘆說。
青海柴墾德令哈農場有限責任公司的改變是柴達木農墾集團堅持立異開展形式的縮影。聳峙新年代開展潮頭,柴達木農墾集團依舊像那深深扎根在瀚海戈壁的“拓荒者”,以犁為筆,書寫著新年代農墾作業開展的新篇章。
綠滿瀚海阡陌間,萬頃良田潤無邊,循前輩腳印踏新途,立年代潮頭勇向前,安身柴達木盆地資源稟賦,凝心聚力繪就柴達木農墾作業昌盛新畫卷,新年代“拓荒者”志猶堅。
《青海日報》(2024年12月29日 第4版:省內要聞)
聲明:以上內容除注明來歷稿件外,均為青海日報原創稿件,未經書面答應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