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巴黎奧運會,17歲的全紅嬋憑仗總分425.60分的成果,連任了奧運會女子10米跳臺的冠軍,還改寫了一項紀錄,成為我國奧運史上最年青的三金王。
全紅嬋:其實這一次我真的是沒有把操練中,前段時刻的好動作都跳出來。
記者:可是你是冠軍。
全紅嬋:冠軍罷了。不知道為什么拿了之后也不是特別高興。
決賽中,陳芋汐一向以第二名的身份追逐榜首的全紅嬋,第三輪后將分差縮小到1.6分,終究以4.9分之差摘得銀牌。
陳芋汐:單從牌子或許成果來看,的確銀牌便是不如金牌,可是這場競賽包含的含義,包含整個競賽進程來說,我打敗了我自己。
這場對決的6天前,陳芋汐同伴全紅嬋,在巴黎奧運會女子雙人10米跳臺跳水決賽中,以完美的協作再現“水花消失術”,憑仗359.10分的高分斬獲這枚奧運金牌,為我國隊完結了該項目奧運七連冠。
先后進入發育期
有苦楚、有蒼茫
從東京奧運會到巴黎奧運會,三年間,全紅嬋和陳芋汐這對我國跳水“雙子星”在人們的重視下生長。她們一個19歲,一個17歲,但在出征巴黎奧運會之前,全紅嬋曾在鏡頭前感嘆自己已不再年青。
全紅嬋:我的年紀是正年青,可是我的動作是沒有之前的好。之前很輕松,就很飄也是那種感覺,但現在站在臺上就感覺現已要碰到水了。
巴黎奧運周期,全紅嬋閱歷了一切跳水女運動員都要閱歷的關卡,發育關。她的身高長了7厘米,體重也增加了約7公斤。也因而,她才領會到了陳芋汐備戰東京奧運會的困難。
全紅嬋:陳芋汐那個時分正在閱歷發育期,或許跟我現在的狀況也是相同的。或許我還沒閱歷的時分不太了解,但現在閱歷了,就十分了解,就很苦楚。
為了應對身高和體重帶來的巨大變化,全紅嬋有必要加大體能和力氣的操練,才干堅持原本的技能,提高動作穩定性。
記者:你每天日常狀況下,要操練多長時刻?
全紅嬋:咱們每個人都七八個小時。跳欠好的時分或許被說的時分,就很簡略想哭。也想過很屢次拋棄。每天的操練要怎樣堅持,今日練完了明日還來,是不是很累,這樣一天一天下去,所以也都會有這樣的主意。看我十分達觀,可是都憋心里,不容易講出來罷了。
記者:你去跟陳芋汐說嗎?
全紅嬋:咱們倆都是跳臺,我說給她,假如咱倆都成那樣了,那誰都跳欠好,這個金牌靠誰拿,不能被其他國家拿去。
挺過發育期后,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最高水平,除了加大操練量之外,還需求操控飲食,堅持有利于動作發揮的最佳體重。
記者:體重要堅持到多少?
陳芋汐:我的話一般是42.5公斤左右。不是徹底不能超,的確那個上限應該是在43公斤左右。我用這些很多的時刻去累積,去到達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我覺得是比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這種收成是含義更大,更高檔的高興。
陳芋汐出生于上海一個體育世家,6歲開端操練跳水,14歲當選我國國家跳水隊。在2019年的光州游水世錦賽中,初次參與世界大賽的陳芋汐就取得了女子10米跳臺跳水冠軍,一戰成名,被視作“跳水新星”,成為東京奧運周期的要點培養目標。可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導致東京奧運會延期一年舉辦。也正是在那個時分,她開端進入發育期。
陳芋汐:我那一段時刻過得比較蒼茫吧,我不知道是由于太久沒有競賽,仍是說我真的是遇到生長發育的問題,便是會對自己發生一個置疑。一天天練,一天天頂,便是堅持,我從小的愿望,我離它這么近了,我或許再多盡力一步,我再多走一步我就能夠到它了,我為什么還不去盡力?
也正由于東京奧運會的延期,全紅嬋意外到達了參賽年紀,提早搭上了奧運這班車。比陳芋汐小兩歲的全紅嬋,出生于廣東省湛江市的一個鄉村家庭,7歲時被選入湛江市體育運動校園,開端操練跳水。2020年10月,在全國跳水冠軍賽暨東京奧運會選拔賽首站賽場上,榜初次參與全國大賽的全紅嬋殺出重圍,力壓奧運冠軍和一眾名將,以總成果437.75分奪冠。初次在全國舞臺展露光輝,她因而當選國家隊,終究取得了參與東京奧運會的資歷。
東京奧運會的決賽中,14歲的全紅嬋以三跳滿分冷艷世界,她以總分466.2分打破世界紀錄奪得金牌。陳芋汐則以40.8分之差取得銀牌。
記者:對你來說,沒有追求到自己心里面的那塊金牌,會有影響嗎?
陳芋汐:其實還好,由于以我2021年的狀況,其實我心里很清楚,我或許乃至站不上單人的賽場。已然我站上去了,我當然是想去拼榜首,你說沒有惋惜,那必定是有,可是我不會懊悔吧。
一夜之間,全紅嬋以橫空出世的姿勢敏捷被外界所熟知,她的成果、她的特性、她的走運、她的勉勵以及她身上的一切都成為人們評論的論題。她入水水花小被贊具有“水花消失術”,更被稱為“天才少女”。
記者:人家都管你叫天才,你覺得你自己是不是天才?
全紅嬋:我覺得我跳好了,把操練做好了那一刻才是天才,天才也沒有他們所說的這么簡略,其實這兒的每個運動員都很吃苦,我也能夠稱他們為每一位都是天才。
一個月后,在第十四屆全運會上,全紅嬋再次打敗陳芋汐,取得女子10米跳臺跳水冠軍。
陳芋汐:假如說我一向是第二,那我還不如不練。可是后來再想想,我都沒有盡力過,我怎樣知道不可呢,就再去試一把。
跟強壯的競賽對手協作
陳芋汐感謝全紅嬋
東京奧運會完畢后,全紅嬋和陳芋汐在教練組的組織下成為雙人項目的同伴,這是兩個人需求一同面臨的新應戰。
作為女子10米跳臺的兩位頂尖高手,全紅嬋和陳芋汐雖然在個人項目中展示出出眾的實力,但雙人項目對兩邊的默契和同步性要求極高,因而需求通過長時刻的磨合和協作。
陳芋汐:她是往下姑息我,更多的是我需求去往上面夠。我期望自己能,比如說我蹬得跟她相同高,翻得跟她相同快,動作跟她相同美麗。便是野心,不服輸的勁兒一向在心里憋著。
記者:那你怎樣看待這段,跟一個強壯的競賽對手協作。
陳芋汐:有一說一便是真的很感謝了,由于我或許不跟她配雙人也好,沒有她也好,我不或許再把自己拉回這個方位。
2023年福岡游水世錦賽女子10米跳臺跳水決賽,陳芋汐五跳近乎完美,以457.85分的成果摘得桂冠,不光創下了個人生計最高得分,還完結了世錦賽三連冠的豪舉。
記者:有人說你是不走運,由于在你最好的時分遇到了一個比你還強的對手,可是你覺得你是走運,仍是不走運。
陳芋汐:我覺得從某種含義上來說我的確是走運的,由于450分一向是女臺運動員的一個坎,很多人其實都達不到這個分數,假如說沒有她的話,或許我的運動生計并不會到達這么高的水平。
全紅嬋:誰拿金牌不重要
由于都是我國的
全紅嬋和陳芋汐同伴期間,兩人從未讓世界大賽女子雙人十米跳臺的金牌旁落。但在單人項目上,全紅嬋的體現卻起崎嶇伏,數次與金牌坐失良機。動作完結上的失誤,尤其是207C這個動作發揮不穩定,是影響她成果的重要因素。
代號207C的動作,指的是向后翻騰三周半抱膝,這是跳水運動中公認的高難度動作之一,許多跳水運動員都在競賽中因這個動作而折戟。東京奧運會之后,全紅嬋的207C十分不穩定,要么近乎完美,要么一落千丈,一個動作得分就能夠相差20分。
那段時刻,207C對全紅嬋而言已近乎“魔咒”,她戒掉了獨愛的零食,加倍投入到操練傍邊,一同,外界的高度重視與沸揚的言論也讓她備受折磨。
全紅嬋:剛開端就咱們對我的觀點,我十分介意,由于大部分的競賽自己都在輸,也比較傷心,在這期間自己其實每一跳都很嚴重,由于咱們對我的這種期望,就懼怕自己做不到。還不如去換換思想,把這些東西都拋開,就算輸了我下次還能夠再來,自己忽然一下就想通了,也沒有那么懼怕了我覺得,自己為什么要去想這些東西呢?也不是我自己能操控,也不是我能去管的東西,還不如先做好當下的自己。
2024年2月,全紅嬋第三次登上世錦賽的舞臺,這一次,她不只征服了207C,還初次將世錦賽單人的冠軍收入囊中。東京奧運會之后的三年時刻里,全紅嬋和陳芋汐包辦了一切世界競賽的金牌,成為巴黎奧運會冠軍最搶手的人選。
記者:你們在協作的時分是密切同伴,戰友,可是一旦變成了單人就成了競賽同伴,競賽目標了是吧?
全紅嬋:在國內的時分是有,可是在國外咱們倆都雖然是單人,都在協作,由于咱們倆都在互相幫助。
記者:可是這一塊金牌不是你們兩個人都能得的,只要一個人能得?
全紅嬋:咱們哪一個人得了就等于自己也得了,由于都是我國的,誰得不重要。
記者:真的不重要嗎?
全紅嬋:不重要,由于國外的運動員也很想拿,你要保證這一塊是我國的,你才會更高興。
巴黎奧運會女子10米跳臺跳水決賽,全紅嬋和陳芋汐兩人聯袂貢獻了一場精彩的對決。最終一跳,以弱小優勢衛冕成功的全紅嬋與教練陳若琳相擁而泣。與教練相擁之后,全紅嬋一路小跑,找到陳芋汐,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同。
記者:跑到陳芋汐那給她擁抱,你腦子里在想什么呢?
全紅嬋:我必定知道她也是很辛苦,我拿了是不是不對,我那個時分就在想。上一屆也是我拿,這一屆也是我拿,所以我拿了之后沒有特別高興。
記者:你抱她的時分,你跟她說什么了嗎?
全紅嬋:很棒,你很棒。
記者:你也很棒。
全紅嬋:對,她還這樣說我了。
陳芋汐迎來人生十字路口
全紅嬋回絕見好就收
走下領獎臺,對全紅嬋和陳芋汐來說,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在同濟大學2024年保送選取的運動員名單中,陳芋汐順暢當選,擬選取專業是運動操練。
陳芋汐:我現在前面擺著兩條路,在自己的十字路口需求去做一個選擇。
記者:你怎樣看你現在才十九歲的人生。
陳芋汐:站在運動員的視點,我覺得這個十九歲十分圓滿了,可是站在人生的視點,跳水僅僅我漫漫生計中的一部分。
記者:假如你見好就收,或許嗎?
全紅嬋:不或許,為什么要見好就收?由于你還能夠更好,能夠一向好下去。我覺得其實還能夠再拼一拼,去做到自己想成為的那個姿態。我想成為我自己,把最好的一面,把最好自己的動作跳到完美,去展示給咱們,原本跳水便是賞識的。
記者:你期望咱們怎樣對你才最有利于你發揮出自己的成果?
全紅嬋:期望以正常人對待,我不想這么多人圍著我。心態挺好的,還活著就行。今后的事今后再講。假如今后不高興怎樣辦,還不如先做好現在的高興。
賽場上,全紅嬋和陳芋汐是勢均力敵的對手,也是并肩作戰的戰友。日子中,她們則是一對好姐妹,彼此陪同一同長大。
記者:咱們給你們兩個一人買了一個小禮物,烏龜和蜜蜂放在一同。
全紅嬋、陳芋汐:閨蜜。
制片人丨劉斌 沈公孚
記者丨董倩
策劃丨黃瑛
編導丨丁芳
攝像丨楊帆 劉洪波 高忠